当前位置: 主页 > 水电资讯 > 水电项目

【环球网】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TBM施工关键技术突破 助力推动四大转型

发布时间:2025-07-01 人气: 来源:<!--<$[信息来源]>begin-->环球网

在打造“四新”能建、推进“四大转型”战略目标引领下,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奉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团队成功攻克穿越罕见不良地质段难题,成为公司向创新驱动型、生产精益型转型的生动实践。

狭小空间遭遇“地质百慕大”

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承建的国网新源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采用中国能建首台3.53米双盾敞开式TBM施工自流排水洞,总掘进1780米。施工中突遇57米国内罕见复合地层,断层破碎带、富水空腔与蚀变岩层三重叠加。更严峻的是,TBM支护空间及支护空腔狭小,传统支护方法在此极限环境下举步维艰。

面对“围岩失稳、落渣卡机”的严峻挑战,奉新项目团队打破常规,创新研发并应用了“循环抑渣-模块支护-动态化灌”全流程协同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国内罕见的断层破碎带、富水空腔与蚀变岩层叠加地质难题。

循环抑渣,构筑源头防线

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循环抑渣工艺,其核心在于形成连续抑渣带,旨在从源头控制破碎岩体持续剥落进入刀盘和支护区,避免渣土堆积卡滞。这一系列举措有效阻隔了破碎岩体向核心工作区的涌入,显著减少落渣量达80%,为后续支护创造了相对稳定的作业环境。

模块支护,方寸间的钢铁长城

针对0.5米极限空间内的支护难题,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项目团队开创了高度模块化、标准化的支护流程,并将其完美嵌入TBM掘进循环。TBM完成掘进后,进入换步阶段,紧接着便执行模块化的支护作业。完成一环支护后,TBM开始下一环掘进,形成循环。这种创新的模块化支护体系,成功实现了在0.5米超窄空间内的快速、可靠安装,大幅提升了支护效率,显著增强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可靠性,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

动态化灌,注入速效稳定剂

对于揭露的坍塌空腔,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项目团队引入了革命性的动态化灌技术,核心是应用A/B双组分化灌快速注浆技术实现快速、有效填充和固结,旨在封闭水源,防止塌方扩大,保护支护结构。

“循环抑渣”“模块支护”“动态化灌”这三项技术并非孤立运作,而是环环相扣,形成高效协同的闭环。抑渣工艺为支护作业创造了必要的空间和安全条件;支护作业稳定了围岩轮廓,为化灌施工提供了稳固的作业基础;而化灌技术则通过固结填充,反哺抑渣和支护效果的长期稳定。三者合力,共同构成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成功支撑TBM安全穿越连续不良地质段。

技术与效能的双重突破

“循环抑渣-模块支护-动态化灌”协同控制技术在奉新抽蓄电站项目的成功应用,结出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此案例成为国内首例小断面TBM连续穿越富水破碎复合地层的示范。

为小断面TBM穿越富水破碎地层提供了可复制解决方案,成功攻克了57米断层破碎带、富水空腔与蚀变岩层叠加的罕见地质难题。其核心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凝练为推荐技术指导手册,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实现了0.5米超窄空间快速支护,显著提升围岩稳定性,有效控制塌方涌水,减少80%落渣量,基本消除卡机风险。TBM安全穿越不良地质段,首月掘进即达600米(超计划50%),创下单日最高掘进33.758米、3天破百米等优异成绩。

这一技术突破形成的可推广方案将为国内外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借鉴,彰显了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能源建设的实力。未来,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以更多“硬核”科技成果赋能项目建设,走好走实科技强企之路,为打造“四新”能建、服务国家能源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新闻链接:https://scroll.huanqiu.com/article/4NIy5c0KBIx

资讯来源:<!--<$[信息来源]>begin-->环球网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上一篇:三峡集团党组召开会议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峡集团重要讲话和重要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