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云和县紧水滩镇西北方向,瓯江上游支流龙泉溪的金水峡口处,群山环抱间,102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如小巨人般横跨峡谷。
这里是紧水滩电站,6台总装机3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在山水间转了40年,累计发电超过192亿千瓦时。
在6台机组全部投产的1988年,紧水滩水力发电厂是浙西南山区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的一颗璀璨明珠。当年,浙江全省发电装机容量521.43万千瓦,其中水电217.29万千瓦,紧水滩是浙江重要的电源点。
▲泄洪中的紧水滩大坝|陶萱 摄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壮大,今天浙江发电总装机已达1.65亿千瓦、年总发电量突破4600亿千瓦时,而紧水滩电厂30万千瓦、年发电约6亿千瓦时的体量,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存在。
作为仍然身处国家电网网省公司管辖范围内的27家水电厂之一,国网浙江紧水滩电厂的未来在哪里?
四十年“老厂”往事不会随风
1989年8月,21岁的潘丽勇,刚从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毕业,九曲十八转来到紧水滩镇,成为紧水滩电站运行值班员。
彼时的紧水滩电站,在老厂长盛卸华看来,厂区里施工垃圾如小山般堆积着,“跑冒滴漏”问题很多,整个坝面裸露着的钢筋头像“刺猬”一样,工作作风、劳动纪律也较为散漫。
1991年4月的厂职代会上,曾在空军服役4年的盛卸华,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立下“军令状”:两年不达标,我辞职。“达标”是指,当时的国家电力公司为提升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水平,在全国水电厂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劳动竞赛
在“军令状”下,全厂职工拧成一股绳,扎实苦干了两年多。以机关干部、保卫科民警等非生产人员为主,利用业余时间花了两年时间清理完垃圾,手扶拖拉机整整往外运了1000多车;坝面上的钢筋头,则是电焊工们从坝顶坐进吊篮往下,一个个截断;所有设备对照标准,罗列清单,逐一检修、清理,技术、经验、能力不够,就边学边干;厂房地面、墙壁,水轮机层,交通廊道,也都重新粉刷油漆,或贴上面砖。
▲建设中的紧水滩大坝|余建强 摄
紧水滩不一样了。
“厂区面貌,包括员工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观,大家有干劲了。”在盛卸华立下“军令状”的三个月前,潘丽勇已经脱颖而出晋升为值长。作为当年运行班组中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成员,这位新任值长抓住“双达标”契机,用自己的踏实肯干、懂技术会思考、尊重老同志,迅速“拿下局面”,赢得了班组成员的认可,并在“双达标”工作中表现突出。
1993年7月,焕然一新的紧水滩电站,通过了浙江省网局级“双达标”验收;1994年6月,通过部级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达标的16家水电厂之一。一位来自华东电管局企管处的验收组成员说,紧水滩给他留有两个最好的印象,一是环境清爽,二是职工干劲足。
▲灯火通明的紧水滩施工现场|高金龙 摄
一鼓作气,乘胜追击。
1995年3月10日,在厂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盛卸华又提出,再用三到四年,争创国内一流水电厂,主要解决企业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问题。
根据国家一流水电厂151人的定员标准,紧水滩电厂随即着手进行全方位机构改革,管理职能科室由15个精简为7个,全厂213人参加20个中层管理岗位、63个一般管理岗位的竞聘上岗。
设备改造升级、检修工艺提升等也在同步推进。1998年2月,紧水滩电厂和下游石塘电站的9台机组实行梯级联合调度,并在华东梯级水电站中首个实现远方计算机监控。潘丽勇也凭借近十年运行班组管理经验,顺利竞聘上岗成为梯级调度后的首任运行值长。
2001年7月9日,紧水滩电厂以95.5分的高分通过国家电力一流水电厂考评组考评,成为华东电网众多水电厂中首家国家一流水电厂,打破了电力工业部申报创建国家一流水电厂需单机容量大于7.25万千瓦、全厂容量大于40万千瓦的规定。
但是,“创一流”成功后,也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安置压力。为化解大量分流人员安置就业,紧水滩电厂党委瞄准水电开发市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确立了稳定主业、发展多经的思路,以员工自愿投资持股等形式组建了浙江瓯能电力集团和浙江瓯龙房地产开发集团。
彼时,潘丽勇作为技术骨干,已先后被派往温州文成、丽水龙泉等地参与过新建水电站的项目经理、生产筹备等工作。2003年,潘丽勇再次通过竞聘,担任瓯能集团投资部经理,开启了他全国各地跑水电开发的十年。高峰时期,全厂有280多名员工在全国各地从事水电站和房地产的开发、运营管理工作,所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达69.5万千瓦。
▲紧水滩电站机组转子顺利吊入定子机坑|陶萱 摄
时间很快来到2012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在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地(市)县层面“主多分离”改革,即多种经营企业必须从主业剥离。
走南闯北开拓市场的潘丽勇,成了那个“变卖”资产的“操盘手”。个中滋味,潘丽勇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没有太难的事情,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去做就好了,有什么呢?”
是的,有什么呢?“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企业也好,个人也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生阶段,总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务需要承担。
老厂换新颜 灯火永不阑珊
只是,紧水滩电厂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
千山万水闯荡市场的人回来了,原来是甘之若饴扎根异乡,现在却憋屈地闲着。紧水滩电厂再次面临人员安置问题。一方面,不得不拆分岗位,把一个岗位硬掰成几个人一起干;另一方面,争取省公司政策支持,允许将紧水滩电厂冗余人员转岗分流至系统内其他有人力资源需求的单位。
紧水滩电厂人资部主任陆建峰说,这些举措虽然解决当下的问题,却给后续发展埋下了影响持久的隐患。
拆分岗位安置了人员,却让人失去斗志,经历二次创业积攒的士气一下子消沉了;人员分流,出走的多是年轻员工,同时连续多年不招或只招一两个新员工,导致紧水滩电厂员工年龄结构出现严重断层。
直到今日,电厂370名全民员工平均年龄50.5岁,其中51-55周岁职工123人,占33.24%,仍在吃劲岗位;46-50周岁职工59人,占15.95%;35周岁及以下青工仅40人,这其中还包括了仍在培育阶段的19位近三年新进员工。
出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
紧水滩电厂副总政工师阙建武坦言,主多分离改革完成后,随着电网和社会不断发展,厂里开始有了担忧电厂“生存问题”的声音,认为仅有30万装机的发电主营业务对省公司大局贡献力相对在下降。
但是,从荣光中走来,经历过洗礼,紧水滩电厂的星星之火,怎会轻易散去?阙建武说,敢拼敢闯的劲头一直在紧电人的血液里流淌着。
林烨敏,2010年大学毕业后入职紧水滩电厂,从事应用及开发管理;2019年开始参与“智慧水电”项目建设,2020年初被任命为信通中心副主任。到2021年9月“智慧水电”启动试运行,林烨敏和开发团队可谓“关山重重”。
建设过程中,有水电专业老师傅配合提出需求意愿低,有团队成员不理解平台为什么要自己设计架构,也有部分管理者认为“平台只要能查数据就行”,但“更有像张巍厂这样的水工专家倾囊相授,有团队里刘文娟刘姐这样即将退休的同志还始终保持高度工作热情”。
就这样,“偏安一隅”的小单位,省公司唯一的一家常规水电单位,紧水滩电厂的“智慧水电”模块却成了省公司上线“i国网”的首批9个应用之一。
而像林烨敏和他的团队这样,遇到困难就徐徐图之的,在紧水滩电厂并不鲜见。
站在紧水滩水电站大坝往下游望去,右手侧的群山间,隐约可见一幢灰白相间现代风格建筑一角,这是即将投运的紧水滩绿色数据中心;再向正前方远眺,山腰往下明显的山体裸露,正是紧水滩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
▲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陶萱 摄
阙建武说,这是紧水滩电厂在新时代的“一体两翼”,是紧水滩电厂谋划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项敏,2004年参加工作,现为浙江云湖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参与见证了云湖公司绿色数据中心从零起步、几度搁置、复又重启、投运在即的全过程。
也是在2019年,项敏所在的团队开始谋划利用紧水滩水库建设水冷式数据中心,用水库自流水制冷代替常规电制冷,以水电厂现有水轮发电机组替代常规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技术可行性没问题,政策却卡壳了。受限地方能耗指标等影响,项目停滞不前,但项目组并没有放弃沟通。2020年3月,“新基建”的东风吹起,项目组再一次抓住机遇,终于获得了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能耗指标。
可是,投资方案又一再推进困难。作为分公司,紧水滩电厂没有投资权,而旗下原集体企业静远公司体量又太小。2020年11月23日,云湖公司正式成立;2021年1月8日,数据中心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其间,有股东迟迟未注资,有股东半途退出,也有人提议“要不就不干了”。
但项敏所在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2022年5月,国网浙江电力党委集体决策,通过了技术调整方案和股权调整方案。数据中心项目终于顺利推进,并在2024年拿到了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补助,减少项目投资约20%。
邓小平晚年时,女儿毛毛曾问他,长征时都做了什么。邓小平不假思索,用浓重的乡音回道:“跟着走!”项敏说,过去无数次,他常常想起小平同志的这三个字。他认为,只要认定了一个方向、一件事,不到最后一刻,甚至是最后一刻,有时候哪怕只是“等”,都不要放弃。
离数据中心不远的紧水滩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正处于大型机械施工期。曾在福建、云南等地闯荡水电市场的张林生,已年过半百,也再一次回到了抽蓄建设工地,事无巨细张罗着项目部各项综合协调工作,“相比安逸,我更喜欢这样忙碌着。”
浙江拥有丰富的抽蓄资源,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798万千瓦的抽蓄装机容量。而公司也抓紧窗口期,提前谋划布局。紧水滩抽蓄电站,正是利用现有的上下水库建设,项目几乎不涉及移民安置,投资规模降低,建设周期变短。
在阙建武看来,紧水滩抽蓄项目能落地的关键在于前期谋划早、推进快,赶上了国家“3060目标”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入推进,水电正从单纯的电量供应者向系统调节中枢转变,抽水蓄能电站更是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
实际上,国家电网将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属地化运维的传言也由来已久。近日,国家电网正式成立了抽水蓄能事业部,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推动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
紧水滩电厂副总工程师兼生技部主任束炳芳并不太担心新任务的到来。
一方面,抽水蓄能运维业务于紧水滩而言并不陌生,早在多种经营风生水起的1999年,紧水滩电厂就承接了江苏沙河抽水蓄能电站的生产准备和运维管理业务,培养了一支具有抽水蓄能电站运营管理经验的队伍。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座水电老厂,紧水滩电厂在可靠性这一核心竞争力上具备十足的底气,这从电站近五年连年上涨的顶峰开机次数中可见一斑。2020年全年开机1736次,2024年全年开机5249次,居国家电网常规水电机组首位,单日顶峰最高达49次,从自动开机到并网平均仅需70秒。
如今,束炳芳他们已经着手紧水滩混合抽蓄项目的生产准备工作;紧水滩水电实训基地已建成,并顺利完成了首期水电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
▲紧水滩水电实训基地|陶萱 摄
如果说双达标创一流、发展多种经营是紧水滩电厂发展的两段关键创业史,那么当下的紧水滩则迎来了第三次创业。
今年4月,曾支援青海电网建设2年有余的刘刚接过“接力棒”,担任紧水滩电厂第10任厂长。上任伊始,他迅速深入一线调研,明确要抓好本质安全,从严带好队伍,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推动老厂换新颜。
对于紧水滩电厂的未来,刘刚充满信心,“在省公司党委多年来的强力支持下,紧水滩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打下了坚实的软硬件实力,更拥有一支能扛事能干事的队伍。”当前,全厂上下正瞄准积极打造全省抽蓄水电业务的专业管理示范地、专业技术引领地、专业人才培养地的“三个地”目标奋进。
“上善‘紧水’,一切都在向上向好发展。”阙建武说,紧水滩电厂再一次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陆建峰也正带领人资部的同事们着手优化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精益积分库,让员工看见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希望。
已经从静远公司董事长任上转为三级职员的潘丽勇说,青年员工需要更广阔的舞台,给予他们充分成长、施展才华的天地。林烨敏说,成长的“土壤”很重要。项敏说,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跟着走”。
有他们,灯火永不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