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金沙江,涌动绿色动能
刚刚,贵阳院勘测设计的
昌波水电站项目
顺利实现大坝截流重大节点目标
标志着项目全面拉开大坝主体施工序幕
为项目投产发电奠定坚实基础

金秋时节,捷报频传。10月18日上午10时,华电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截流仪式在金沙江畔隆重举行。伴随着工程机械的轰鸣声,最后一车土石料精准投入龙口,大江截流圆满成功,奔腾的金沙江水顺势改道,从右岸导流隧洞奔涌而下,标志着这座国家“十四五”重点清洁能源项目取得关键性进展,为后续大坝主体工程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贵阳院副总经理陈海坤参加电站截流仪式并讲话。
金沙江上添明珠
昌波水电站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贵阳院承担项目全程勘测设计工作,凭借着多年的技术积淀与创新突破,贵阳院为电站截流顺利实施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电站采用枯期导流洞泄流、上下游围堰挡水,汛期导流洞+上下游过水围堰和基坑联合度汛导流方式。此次截流采用从左岸向右岸进占的单戗堤单向立堵截流方式,左戗堤预进占55.45米,右戗堤预进占25米,龙口最大宽度110米。

此次大江截流的圆满成功,不仅是昌波水电站建设历程中的关键里程碑,也标志着电站正式进入大坝主体施工阶段,为“十五五”期间投产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雪域高原绘新景
作为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境内,是金沙江上游水电规划“一库十三级”开发方案中的第11级电站。工程总装机容量826兆瓦,是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调压室群水电项目,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

电站枢纽布置格局由坝址首部枢纽和左岸引水发电系统组成。首部枢纽由泄洪闸、河床式生态电站、鱼道和两岸接头坝等建筑物组成,坝顶高程为2390米,最大坝高38米,具有“高闸坝、高地震烈度和深厚覆盖层”的特点。左岸引水发电系统由岸塔式进水口、引水隧洞、调压室、莫曲河口地下厂房等建筑物组成,具有“低水头、大流量、长引水”的特点,隧洞内径达到13米,调压室侧墙临空面面积达到10000平方以上,引水系统、调压室的规模居国内前列。
打造绿色新标杆
工程位于“高地震烈度、高地质复杂度、高生态敏感性”的高山峡谷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地震烈度为Ⅷ度;开发河段内分布有3个上亿方量的巨型堆积体,库岸问题突出,坝基覆盖层深厚,含堰塞堆积软弱层且存在地震液化风险,两条引水隧洞均长11千米,存在穿苏洼龙-王大龙区域性断裂、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区属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脆弱,涉及生态流量、过鱼通道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这对勘测设计研究工作带来极强的挑战。

项目2006年启动设计工作以来,贵阳院项目团队始终以“精准设计筑根基,科学创新破难题”为准则,深入现场,利用多元多层次综合勘察手段,对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水能条件、水库移民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分析论证,根据项目“坝基覆盖层深厚、低水头、大流量、长引水”等特点,通过详实的地勘工作和对方案的持续优化,完成了高原高地震烈度地区深厚覆盖层复合基础建高闸坝,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尺寸、大跨度地下洞室群设计,高原高地震烈度地区干热河谷近坝库岸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高原地区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保护措施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技术攻关。通过优化戗堤设计、精准核算抛投材料,提前完成导流洞贯通过流,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从可研设计到施工图优化,从导流系统布置到截流流程推演,每一张图纸都承载着责任,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匠心。

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贵阳院针对昌波水电站在流域梯级开发中的环境影响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研究,提出了保障所在河段鱼类完成生活史、保护鱼类资源、维持减水河段生态功能的措施体系,电站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生态环境部水电梯级流域环境影响问题深入论证并取得核准的水电站。

电站全面投运后,每年将提供约43.55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标煤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9万吨,对加快推动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的建设,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精益履约
唱响“绿电”旋律
贵阳院持续提升能源领域核心竞争力
提供一体化、全过程解决方案
为能源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贡献智慧和力量

